摘要:本文介绍了短剧领域的新动态,强调除了爽剧之外,精品短剧的重要性。文章指出,在短剧帝国中,主旋律短剧逐渐受到关注,同时提供了免费的精准资料供下载。文章呼吁观众关注短剧品质,追求精品短剧的价值。
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佳霖 深圳报道》
国庆假期期间,一部主旋律微短剧《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》(简称《超市》)于10月1日上线抖音平台,假期内便获得抖音1.4亿播放,微博播放量达2800万次。
没有浮夸的画面、没有夸张的表情,没有狗血反转的剧情和逆袭打脸的爽点,主旋律微短剧、文旅微短剧、法治微短剧、医疗微短剧等清新风格的剧集,为被认为是“野蛮发展”的短剧行业带来了新的气息。
“我们致力于短剧精品化,追求创新和高质量的内容。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,《超市》出品方十月初五影视如此表示。
随着短剧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,如何实现精品化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。
文旅融合的最优解
离不开商业模式的良性循环,当“用户付费”不再是竞争重点,精品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如何跑通,成为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。
“短剧本身不应直接收费,而应作为流量入口,通过‘短剧+’的模式,吸引流量并转化为其他业态的收益,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。”阳槐在线CEO康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。
今年1月,广电总局启动“跟着微短剧去旅行”创作计划,旨在通过鼓励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,促进实现“微短剧+文旅”消费的新业态,将旅游景点或文化元素融入短剧的剧情中,吸引观众到实地参观和体验,“微短剧+文旅”构建了双向奔赴的商业模式。
如浙江省打造“短剧+电商+旅游”的创新模式,计划投入千万资金和超10亿流量支持品牌定制剧,打造微短剧全产业链,再如黑龙江省探索“视听+旅游”的新模式,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,提出冰雪旅游创作方向,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场景、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相得益彰,让微短剧成为吸引流量的入口,提供文旅融合的最优解。
短剧精品方法论
短剧的黄金时代,仍旧是内容为王。
“短剧的本质不是长短,是密度,要在最短时间内,给观众最大的情绪爆发力。”十月初五影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提炼出短剧精品的方法论。
即,短剧不仅是爽剧,不仅有情绪,也可以承载更丰富的故事、更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更真切的情感,据悉,《超市》改编自知乎小说《苏梅梅的超市》,以创新点、当下性、情感共鸣性吸引出品方进行影视化。
除了多元化的IP改编,AI技术也为微短剧行业赋予了提质增效的新动能。《中国神话》的美术、分镜、视频、配音、配乐等均由人工智能完成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三部AI微短剧《英雄》《爱永无终止》《奇幻专卖店》呈现出AIGC对人物塑造、情绪情感与主题表达的有效助力,虚拟拍摄技术的运用压缩了特效周期,AI互动功能可以增强用户的参与度,为短剧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政策鼓励精品化
随着政策的引导和平台的扶持,精品化已成为微短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,今年5月,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随后的“精品微短剧创作指导组”的启动,标志着行业开始注重高端人才孵化和精品项目的扶持,平台层面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扶持计划,推动微短剧产业的升级和发展,今年6月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《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》正式生效,开启了行业的新规时代,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也发布了相关措施,引导社会资本组建投资基金规模超过2亿元,推动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当政策鼓励和社会资本投入相结合时,“我们有一个目标,每年有20%~30%的项目是推动行业发展、提升短剧格局的。” 《超市》的总出品人马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为了打磨《超市》,该剧的投入比市面上大多数短剧的制作成本都要高,达到了300万元,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行业的自我革新,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质量的微短剧涌现出来。
随着政策扶持、IP为源、AI赋能等多方面的助力, 短剧的精品之路越走越宽, 内容质量成为竞争的核心, 优质内容如何胜出则需要更多创新和努力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